交 通 工 程 学 院
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及执行安排
一、课前准备环节的质量标准
课前准备环节包括教材管理、教学资料管理及任课教师管理三方面。
1、教材选择、编写教材、教学讲义、教学课件及教学参考书管理
1.1选用已出版教材,应注意选择符合学科发展趋势、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教材,提交《选用教材登记表》。
1.2拟组织编写教材,需提交《出版教材立项专家审议表》,进行专家审批。
1.3积极申报课件项目,进行教学课件制作,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由学校资助的科研项目,根据学校课件项目管理规定和要求执行。
2、教学大纲、教学周历、教案管理
2.1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完成,应体现课程基本要求、内容框架、知识体系。编写及执行按我校《课程教学大纲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2.2各门课程的教学周历按《昆明理工大学教学进度日历表》填写,并于开课学期的前两周内报教务科备案。在教学过程中按进度表进行。
2.3各门课程应有讲课教案,系、学科组在教学检查时对教案进行检查。教案应内容完整、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3、任课教师
3.1新课试讲机制。教师在开新课前需进行试讲。由学院或系组成评价小组,填写《试讲评价表》,试讲合格方能上课。
3.2培训机制。通过与其他院校交流、资助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对在岗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课堂教学环节的管理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及授课工作总结三方面。质量管理依据《昆明理工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1、课堂讲授
1.1评教机制。学院定期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学督导评教与评学等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
1.2管理制度。对出现上课缺席、迟到、擅自调课等教学事故或违纪行为进行处罚。需要调课时需填写《调课申请单》并报教务科。
2批改作业、辅导答疑
2.1布置作业应全额批改,且有课堂评论、讲解,具有与学生的交流与反馈。
2.2合理安排辅导、答疑。
3、授课工作总结
对学生评教或教师评教未能通过的教师,应对所教课程完成授课工作总结,并在系或教研、学科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辅助环节的质量标准
教学辅助环节主要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应用的质量管理。
1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应先提出上机计划,安装、调试好应用软件,制定考核方法。
2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应首先制作主题内容完整、表现形式合理的电子讲义(最好是PPT文件形式)。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以保证教学质量。
四、教学考试环节的质量标准
教学考试环节从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命题、评卷及考试分析等各环节进行质量管理。
1、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
由教务部门精心组织考务,试场统一编号 ,一人一桌;监考教师统一编排 ,强化监考 ,减少和避免考试过程中由于监考不力所造成的作弊违纪现象。
建立院领导巡考制度,保证监督。
2、命题
加强试卷管理 ,保证命题质量。每次考试前应该对试题内容和范围、试卷的容量、难度、鉴别度作出明确要求,对已建立试题库和试卷库的课程 ,试卷从试题库和试卷库中抽取和整合;对未建立试卷库的课程,则要求教师提供A、B两份试卷,由教务处从中抽取一份作为考试试卷。以保证试卷的质量和考试的客观性。
3、评卷
考试完成后,任课老师评卷时要求在一周内提交成绩;流水评卷时可适当放宽。评卷时要严格遵守纪律,杜绝“人情卷”。
4、考试分析
考试结束后,各教研室和任课教师及时对试卷作出总结分析,对成绩的分布、试卷的容量、试卷的构成、试题的难度、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每门均需试卷提交一份《试卷分析表》。
五、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三方面。
1、课程教学实习
课程教学实习的按照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要求,由实习带队老师进行实习动员和安排,统一管理,进行纪律考勤。实习期间分组负责,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总结。
2、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质量要求、保证措施与监控系统
2.1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此,学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了加强对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组织、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前一学期,学院要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院长及各学科负责人组成),负责领导、组织、管理全院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毕业设计工作由学院、学科组、指导教师分级落实完成,每个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
2.3毕业设计开始的前一学期(第七学期),由各指导教师提出选题报告,包括选题的依据、目的、要求、主要内容、进行方式、工作量大小及准备程度、现有技术条件和实验条件。选题报告经学科组研究、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2.4毕业设计题目确定后,各指导教师填写具有统一格式的毕业设计任务书,由学科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作为正式任务书。
2.5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和课题性质、任务、要求等,各指导教师编写内容详实,要求具体、明确,能起到指导作用的指导书,并交学院审查备案。在此期间,各指导教师还应认真做好实验、仪器设备或各种器材、工具等方面的工作。
2.6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将各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及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由学生自由选择,学院再根据各学生自身的特点、基础状况和选题的需要进行协调后,确定学生的分配名单,并通知指导教师。
2.7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开学后的第二周,经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批准后,成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答辩委员会,负责落实、主持答辩工作及学生成绩评定的有关事项,并根据校、院、系三级答辩方式,在答辩委员会下设一个答辩组及若干个专业答辩小组。
2.8毕业设计开始前一周,学院指定时间、地点,让学生和指导教师正式见面,并由主管教学的院长作毕业设计工作动员,然后,指导教师向学生详细地布置毕业设计的有关事项。
2.9为便于学校对选题的报送、审查、统计分析,我校将毕业设计(论文)的题型一般分为三类:工程设计类、工程技术研究类、软件类。工程设计类是指侧重于工程设计、计算与绘图能力培养和工程训练。工程技术研究类是指侧重于专题研究、实验测试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以及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研究。软件型是指侧重于软件的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型、软件型课题的学生必须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应包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及国内需求,国内现有工作的基础和条件,研究进度,最终成果形式及应用方向,研究方案及技术路径,协作配套措施及协作单位,所需研究实验条件及落实措施,经费概算等内容。工程技术研究型、软件型课题的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设计的第一周组织好学生开题报告的撰写。
2.10指导教师对学生应及时进行指导、答疑,并填写指导教师工作周志。每周指导时间应依据课题内容、工作量和进度而定,一般每周不少于三次,累计不得少于5学时。每周工作周志应于次周星期三前交学科组审查后,交学院存档。
2.11毕业设计共九周,最后一周进行论文的评阅、答辩及成绩评定等工作。学生所有的设计工作(包括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应在前八周内完成。
2.12.在毕业设计进行的过程中,学院需成立毕业设计工作检查小组(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学秘书、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组成),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及时了解学生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任务执行情况,包括进度、质量、纪律、考勤及在必要设计中出现的其它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抽查形式可采取到毕业设计指定的教室地点进行现场检查、学生汇报、指导教师汇报或调查表等多种形式。
2.13.学院在每学年的9月份要成立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评估小组,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