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务公告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特色之路 ——交通工程学院党委车辆工程教工党支部

发布日期:2018-03-20 浏览量:

车辆工程党支部是以车辆工程系为单位组建的教职工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0人,是一个团结向上,勇于创新的基层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坚持建立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提升科研平台能力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团结协作精神好和科研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在与企业的长期科技合作中,自然形成了产学研联合的稳固联盟,自然建成了为开展内燃机研究开发与教学的平台,自然形成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和教学能力强的学术和技术研究团队,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车辆工程党支部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为校风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真正发挥了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与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一、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

车辆工程党支部吸收了车辆工程系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优秀人才,所有党员以及非党成员都能融入组织生活、参与组织管理,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全体支部成员不仅是校内燃机先进技术创新团队的成员,也是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骨干。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将基层支部的建设工作与教学改革、学生培养、科研攻关等结合起来,把创先争优内化为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动力,促进育人上水平、科研出成果、党员当模范。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产学研合作中,自然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学历层次、年龄层次、学科领域搭配合理的学科团队,学科领域包括内燃机、汽车、机械和电子等。团队成员彼此尊重,彼此理解,互信互助,有着很高的凝聚力,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以及生活等方面形成了有机整体。

团队定期探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关键问题,并对每年申报的研究项目的科学意义以及创新点进行凝练,促进了团队成员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团队整体水平的几何级数增长。继去年青年党员雷基林获得省基金资助项目的基础上,今年青年党员杨秀建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徐劲松讲师又获得省基金资助项目。

由于在多年的发展中做到了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团队成员主体地位,发挥团队成员首创精神,保障团队成员各项权益,促进团队成员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自愿加入该学科团队,团队日益壮大。这正是“团结,敬业,创新,奉献”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生活方面,党员之间相互帮助和照顾,特别对于年青教师,因为经济薄弱、生活压力大,团队在住房、婚姻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和护持,使年青教师有一种家的感觉,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也大大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联盟

全体党员凭着对内燃机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不等、不靠、不浮躁,在老党员申立中特聘教授的带领下,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云南省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签订了《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与昆明理工大学共建发动机产品研究与开发实验中心协议》,校企双方真正做到了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实验室成为了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了与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基础,一家专业从事柴油机、拖拉机生产和销售的民营企业——云南新天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与内燃机学科团队以产学研模式长期合作,共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节能、低排放、高可靠性的25~45kW系列卧式双缸直喷四冲程柴油机。

在“创先争优”中,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先后同宁波威孚天力有限公司、无锡油泵研究所、西仪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银河动力有限公司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

由于车辆工程党支部在教学与科研团队中组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也带动了车辆工程系的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务实真干,在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中自然形成了产学研联合的稳固联盟。

三、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改革与平台建设

车辆工程党支部积极动员党组织和党员在培育创新拔尖人才方面找差距、想对策、求突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和机制。在教学与实验环节,以产学研模式为结合点,依托昆明云内动力股份公司与我校共建的“云南省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和“内燃机先进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向实验室输入优良的实验装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与实验室人员及教师一同工作,共同参与实验教学和产品开发与试验研究,提升了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竞争优势。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资2000万元,为内燃机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内燃机开发软硬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先进的平台,建立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基地。

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方面,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团队在发动机现代电控系统、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以及发动机新能源的应用等科研成果,自编教材为学生进行讲解,并将多年来建立的世界先进的内燃机电控系统研发平台和内燃机设计与开发CAD/CAE研发平台为教学实验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全面开放,让学生学到了社会发展有用的知识,为社会培养了好用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目前高校单一的指导培养方式,大胆创新,采用团队教师共同指导和柔性培养模式,发挥团队教师整体资源优势,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真题真做,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由于培养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学科知识前沿,深受社会的欢迎,就业率达到100%。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继2009年招聘内燃机实验室3名研究生的基础上,2010年又招聘了内燃机实验室3名优秀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受到同济大学、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研究所、宁波天力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好评。

申立中教授指导的研究生获得2010年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励,主持申报的《汽车发动机测试与控制技术》课程通过了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车辆工程系2007年首届毕业班考研率为36.7%(名列全校第一)。车辆工程系连续多年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成绩一直名列华南地区高校的前茅,战绩喜人。雷基林也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徐劲松、刘少华考上博士研究生,提高了团队的人才层次。

、创先争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车辆工程支部广大党员树立了强烈的国家意识,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重大专项和科学前沿,在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中发挥中坚作用。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计划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科技强省计划项目、面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企业委托的新产品研究项目及专题研究项目等五十多项,获得了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被SCI/EI检索20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长期稳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内燃机研究与开发方向,为云南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产学研联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多年来申立中教授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突出贡献,被破格增选为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提名。

内燃机先进技术学科团队配合企业成功研发了95、100系列增压中冷柴油机,并针对D16TCI、D19TCI高压共轨双顶置凸轮四气门增压电控柴油机国产化以及与国内轿车的匹配工作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工作,并为企业轿车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研发和持续技术创新搭建了世界先进的电控系统研发平台。与此同时,还为企业搭建了先进的CAD/CAE内燃机现代设计开发平台,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并为新一代轿车柴油机的开发与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为满足三轮汽车、低速货车和非道路用机械等动力源发展的需求,2006年与云南新天力机械制造公司合作,自主创新开发了填补国内外中小功率柴油机空白的新型卧式双缸柴油机。该机型申请国家专利37项,目前已授权2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该产品的开发,丰富了云南省内燃机产品品种,同时填补了国内22~45kW卧式柴油机的空白,推进了农用柴油机行业的发展,符合当前和国家“节能减排”和“三农”政策。

内燃机先进技术团队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中,与企业形成了稳固的产学研联盟,为企业搭建了世界先进的电控系统研发平台和CAD/CAE内燃机现代设计开发平台,并为企业发展需要提供合适的高科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效益。其中“电喷柴油机试验台架的动态化研制与开发”项目,解决了国内测功系统与国外排放设备、电子控制标定系统的集成问题。属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技术的科技成果,为公司节省投资至少1200万元。“计算机辅助工程在内燃机结构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项目,建立了为内燃机产品进行设计与优化的计算机辅助工程的技术平台。在为公司产品结构设计与优化过程进行了大量工作,其中4100QBZL增压中冷柴油机的结构优化,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公司创产值4.5亿元,利税3000万元。新型卧式双缸柴油机的自主研发大大提升了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了企业的成功转型,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无法估量,其产学研联盟解决了民营企业技术研发薄弱的重大问题。

扎实推进,增强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力和长效性

产学研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为企业和地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锻炼了车辆工程支部的科研队伍,培养了大量创新型人才,获得了教学与科研的双赢。企业和地方得到实惠以后反哺学校,使得高校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内燃机学科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实践了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